乔治华盛顿大学社区

标题: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传统功能及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作用 [打印本页]

作者: 蔚维    时间: 2012-10-29 13:10
标题: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传统功能及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作用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传统功能及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作用

郭玉贵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

邱曙苇
    上海音乐学院



根据各类科学的考证,艺术最初诞生于人类的劳动生活,而艺术作品则体现人类的生活理想。这种艺术与人类共生共荣的现象均为中外历史所证实。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古典艺术家即已创造了今人都难以企及的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高度。而中国也是一个有艺术传统悠久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即提出“六艺”之说: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是广义上的艺术,并非只指音乐而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国日益增多的交往,人们对艺术门类的分类也日益趋同。大致可粗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因此,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日益充实和丰富,艺术已从小部分精英群体享受的特权,扩展至整个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日益延伸为人们生活和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诚如中国艺术理论家陈文忠所描述的:




既然艺术已渗入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并延伸为人们生活和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就具有了逻辑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艺术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生活,也不同于严格意义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因此,艺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而又整合的,涉及人生的各个层面和人文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学校教育来说,艺术教育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表明它是有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鉴此,先简单分析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的传统功能,随后我们将延伸至它在知识经济时代所赋予的新的作用。


早在一九一七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以美育代宗教》一文试图唤起国人的觉醒改变民众的素质。尽管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一时还难以实现,但其颇有创建的大力倡导“以美育人”的观点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全面发展,而艺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渗透和日益结合。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在其2000年出版的画册《科学与艺术》中所述:“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方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李政道还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于意义”。


类似于李政道先生的感受也普遍出现在其他著名科学家的论述中。例如,科学美是属于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提出和热心探索科学美的却不是美学家,而是科学家。他们都认为美是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科学活动既是一种发现真理的活动,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因此,在我们学校的学科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了艺术的功能。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育形式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例如,文学课可以让学生从语言的和谐,词汇感情色彩中获得美的享受。“成功的语言就能唤起热烈的美的欣赏。”数学的美,表现为解题时思路清晰、方法简练,学生从中得到思维的艺术。科学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创造力,而不断创新正是美的基本特征。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仅仅被认为是培养儿童学习技能技巧的课程,与开发儿童智慧无关,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地位可言。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观点有了根本的转变。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进行审美教育、健全心理教育、完善人格教育,它也被被认为是一种以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儿童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的综合教育课。它是培养各类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

近年的研究证明,艺术教育能健全儿童的大脑,它能让人的两个半球都转起来。脑的左半球善于抽象思维,语言、计算、逻辑、理念分析能力较强,脑的右半球善于形象思维,具有绘画、音乐、想象、知觉空间鉴别能力。过去大家总是将具有语言优势的左半脑称为优势脑,而将不具备语言功能优势的右半脑称为劣势脑。为此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左脑训练,艺术只是作为一种点缀而已。因此重科学、轻艺术;重求同、轻求异;重因循、轻创新占据了整个教育阵地。于是,当我们抽象逻辑能力增强的时候,我们的右脑因缺少锻炼而退化了,形象思维的能力渐渐减退了。而艺术教育不仅能使沉睡的右脑得到开发,而且有利于全脑发育,即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例如,学习绘画能促使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筹划;人体素描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及语文能力;弹钢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和线性思维能力。总之,加强艺术教育,让每个儿童的两个脑半球全转起来,这种人类自身资源的开发,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来计算的,而是以五倍、十倍或是更多的倍数来递增的。

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谈了这一问题,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精神”。
由此可见,忽视了艺术教育,就会导致大脑偏废,使心理正常的人变成精神失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教育不应以培养艺术家为其唯一的目的,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挖掘每个人的创造性资源,把它作为完整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它涉及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是人性的“最高的价值”。尽管人格是每个个体内部素质和外部表征的统一体,即由生理遗传和先天经验共同决定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然而,人格主要还是教育的产物,而且是全面教育的产物。艺术教育有着与其他教育不尽相同的目的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生命的一开始,便总是存在着种种依理想模式发展自身内在人格的潜力。然而,由于自然及其他外界力量的压制,人的这种完善自身人格的内在潜力不能时时得到应有的充分发挥,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人格追求,人格的理想塑造模式得不到有效的实现。这也就是说,现实人格的不健全和人格塑造的不断完善倾向是存在于人心内部的一种生命的矛盾,例如,自我意识的束缚与情感的压抑等。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这种矛盾也同样存在。显然,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完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人格的完善就需要纳入到一定的渠道中,必须通过某种外在的力量和载体深入到内心而得到实现,这其中就包含着艺术教育的作用。这是因为在艺术的活动过程中,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之美的鉴赏、辨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客观形象、结构,培养他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协调他们的审美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功能的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渐增强其自我意识,不断排泄生命的束缚感与情感压抑等,获得一种生命与心灵的自由,从而使整个人格精神获得一种完善。


如果进一步分析,与其他的精神文化形式比如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比较起来,艺术不但有理性的认识、感性的魅力,而且在反映和描写人类、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内容时,还具有全面、具体的性质。也就是说,在艺术作品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能相互关联呈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艺术作品的感性特征能呈现出外在世界与我们内在世界(如情感)的具体性,这样它就能使我们细致入微地体验自然与人类的内在生命、人生的悲欢苦乐、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等。比如,在绘画教育活动中,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发学生的绘画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地周围事物关注态度。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了解了大自然,才能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设优美、别致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愉快情绪情感;运用多种手段组织各种形式的展示、表演、竞赛,让学生自我展现,树立自·信心、进取心;人格有序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耐心、耐力、注意力、毅力、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意志等。使自身从各种忧虑、苦闷、压抑、不幸、痛苦中得到解脱,并体验到自由与解放的快乐,重新被赋予饱满热情和充沛的生命活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主体产生人格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与升华。

这就意味着,艺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享受体验到生命的快乐与充实。这也是艺术教育的一种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就在这种由艺术教育的特殊方式而实现的情感机制的健康发展中获得了现实化。总之,人格的完善离不开一定的艺术教育,艺术活动又是审美教育的实践形式,因此,人格完善的过程又是艺术教育具体作用的过程。


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正急剧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新的时代,艺术与艺术教育正日益被赋予新的作用。


艺术是人类个体相互沟通、达到心理方面一致的重要手段。由于人类许多复杂情感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不能只靠语言和概念来表达,人们在使用日常语言进行交往的活动中,受文化背景、语言形式及其所指和能指方面的差异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做到真正的沟通,有时甚至因误解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对立。

艺术和语言相比,不但能传达沟通人类的表层意识,而且还能提升人类的深层无意识;能够突破和超越具有功利意识的日常语言的局限性,使人产生情感的认同和共鸣。这就是艺术的传播和沟通的功能。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学校现在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巨大的挑战:教育的国际化。每年成千上万的学生离开各自母国,前往世界各国进行留学、访学和交流。许多国家的教室常常可代表一系列多种族、道德伦理、民族、文化、语言、文化差异和传统的大“熔炉”。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文化本身也正处在迅速的变革之中,而艺术教育通过为学校多元文化活动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气氛来支持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艺术的这种交流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语言的限制。从时间而言,古人留下的艺术作品,是今人体会其精神情思的最好媒介。从空间来说,艺术不分国界,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使不同民族为之倾倒和陶醉,能够打动每一个民族的心灵,触动不同民族共同的情感生活。
事实上,艺术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时代的价值观、人类成就、社会结构、信仰传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应用各种各样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艺术代表作品,教师能向学生介绍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性。

直到近期,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所有艺术教育内容都是集中在西方艺术上,尤其是欧洲艺术。最近若干年来的情况有所转变,他们认识到其他地区的文化,如亚非拉文化,过去一直为人所忽视,作为丰富的意象和艺术思想源泉,它们没有被用来帮助学生创造、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基于此,美国近年的教育改革将使用从远古到现代,从亚非拉到欧洲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艺术形式(如民间艺术)。这将使学生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而学生的这些体验最终将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产生影响。这一点值得正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中国借鉴。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导致人类从农业社会 --- 工业社会 --- 知识经济社会逐步迈进。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在物资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向多样化和高端化发展。人们要求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和提供的服务不再仅仅价格适中和功能齐全,人们更希望获得具有特色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光满足其传统功能方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在视觉和心灵上令人感到愉悦的产品和服务才受到欢迎。

基于现代人的这些需求,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必须要从传统思维框架中走出来,不断创造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要想设计和生产出既适用,又具美感的产品,光靠“左半脑”的逻辑和理性思维、批评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搜寻和检验数据的长处是不够的,还必须最大限度的依靠“右半脑”的好奇心、想象力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以理工科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制度中是培养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在我国尤其明显,麦肯锡3年前的一个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培养的工程人才,能够符合跨国公司需要的不到10%,而印度的这个比例是25%。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认真设计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

据我们观察,工程技术人员所欠缺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缺少艺术教育和艺术素养所致。大量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就和他的智力因素相关,但不完全相关,有些人智力很高,但成就一般。有些人智力不很高却成就非凡。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兴趣、爱好、好奇心、自信心、精力、情感、意志、创新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也起重大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德育偏重于伦理,智育偏重于认识,体育偏重于身体,那么艺术则始终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

知识经济时代特别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素质,而在创新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形象创造能力,一种由此及彼、由不知到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想象力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异想天开的能力不是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得到的,艺术修养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而在想象力的培养中,艺术教育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力,而想象力则是审美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的竞争时代,这个问题如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也将影响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依附于知识经济而兴起的创意资本理论认为,目前的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一个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价值的创造主体发生了重要转变,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逐步转变为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资本价值创造体系。在工业时代,地区是凭靠物质资源、交通运输、劳力成本等先天有利条件,再通过可降低企业成本的措施手段,来建立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创意已取代了自然资源与劳力效益,成为创造财富及经济发展的来源。在这个新时代,人力资本,即人才,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创意经济的兴起,大大改变了城市或地区的建立及维持竞争优势之道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发展的观点是:企业、产业会带动地区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区域,近年来则聚焦于企业和产业的群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各地通常的做法是加强了政府寻求提供优惠政策和财税诱因等手段吸引企业进驻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招商引资)。然而,近20年来,人们的观点已有改变:认为创意经济的形成不是光靠吸引企业公司进驻或建立工业园区就可以达成的,从关注纯经济因素转到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因素上。

既然创意资本理论确立了创意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因,因此,经济增长会发生在拥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地方。问题是:为什么创意人往往群聚在特定的地方?在今日这个人们流动频繁的世界,为何他们会选择某些城市,而不选择其他城市?为何会这样选择?通常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比较关注企业会如何选择地点,但他们大多忽略了人是如何选择。事实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会被吸引到开放、包容、多元的地方去。我们发现,文化设施与环境品质是吸引创意人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说,他们也促进了高科技产业与地区的发展。

早在1920年代,社会学家便已注意到发展成功的城市与波希米亚文化
盛行之间的关联。2000年春,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一篇论述“酷地理”如何与“创意地理”分布相重迭的文章呼应了创意资本理论,指出纽约、柏林等城市之所以人才聚集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主要是这些城市皆有酷炫的文化。创意资本理论设计的波希米亚指数是根据一个地区从事写作、设计、音乐、表演、导演、绘画、雕塑、摄影、舞蹈等工作为职业的人口数量。比起传统衡量文化设施的标准,波希米亚指数可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它直接计算文化活动的生产者。

经对美国各都市区经济发展测量发现:波希米亚和人力资本间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波希米亚指数前10名的地区中,有7个在人力资本方面也名列都会统计区的前10名。这7个地区分别是华盛顿特区、旧金山、纽约市、西雅图、波士顿、奥士丁及明尼亚波利。在另一端,波希米亚指数排名最后的地区中,有7个在人才指数排名里也敬陪末座,分别是路易斯维尔、坦泊、达顿、克里夫兰、匹兹堡、圣安东尼奥及水牛城。图1显示了这一结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料来源:Richard Florida著(傅振焜译),《创意新贵》,宝鼎出版社,2006年,第205页。

同样,波希米亚和一种特殊的创新、创意活动---也就是和高科技产业有关的--- 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明显。在对波希米亚人口群聚和高科技产业集中的关联的研究结果显示:波希米亚群聚和高科技产业增长有密切关联。前10名的波希米亚城市中,有6个同时也是前10名的高科技地区,分别是旧金山、波士顿、西雅图、华盛顿特区、洛杉矶及纽约市。图2显示了在这些都会统计区中波希米亚指数和技术指数间的关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料来源:Richard Florida著(傅振焜译),《创意新贵》,宝鼎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问题很简单:在知识经济时代从事创意经济活动的人员一般较从事工业经济活动人员的教育程度更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原理,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精神和审美层次的需求越高。图3显示了波希米亚指数和人力资本(依各种教育程度来评量)有显著关系。两者间的相关系数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大幅上升。此外,在教育程度较高者方面(具有大学以上的人口),两者的相关系数极高,而在其他人口部分(中学学历以下人口),相关系数则为负值。波希米亚人口高度集中,可能代表了该地区对多样性持开放态度,也就是进入障碍低,是攸关地区发展的一项关键因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料来源:Richard Florida著(傅振焜译),《创意新贵》,宝鼎出版社,2006年,第205页。

从上述分析来看,一个地区有无相当数量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不仅仅是丰富该地区文化生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构筑文化氛围,据此吸引高层次创意人才,以致于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关键的必要条件的问题。


本文认为艺术是古今中外人类生活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高级形态发展,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向多元化和高端化发展。由此,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不但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要,更成了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重要性达致前所未有的高度。

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国,也是最先意识到艺术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上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中制定的《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大纲:美国青少年艺术知识和技能达标标准》的前言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艺术从初始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有民族,无论他们在何地,都有一个永恒的寻求意义的需要-衔接时间和空间;体验和事件;身体和精神;理智和情感,人们创造艺术来将它们联在一起,表达除此而外无法表达的东西。
艺术是人类最深的历史长河,它将每个新的时代与逝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帮助新的一代回答那些永恒的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所不在,艺术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深度和广度,每天都在塑造我们的经历。艺术同时也是一股庞大的经济力量,没有艺术我们无法生存,我们也不想要没有艺术的生活。
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陈文忠,《艺术与人生》,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未知,“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2009年2月27日,引自: http://hb.tjjy.com.cn。  

台江小火龙,“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3月2日,引自: [url]www.hoolon.net/show.aspx?cid=40&id=2101[/url]。

李新生,《教育探索》,2004年3期

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史蒂文.德比斯(刘彬译),《美术教育及寓教育于美术: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指南》, 盖蒂艺术教育研究院出版,1998年6月。

Richard Florida著(傅振焜译),《创意新贵》,宝鼎出版社,2006年。



说明:此论文系邱曙苇与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学家郭玉贵博士合著的最新论文并由邱曙苇代表出席法国巴黎第7届国际声乐教师大会,作大会交流。


作者联系:


郭玉贵: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


邱曙苇: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







欢迎光临 乔治华盛顿大学社区 (https://hellogw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