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开放注册,快来加入我们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Mina Choi 我
常常跟上海的出租車司機聊天,他們常問我從什麼地方來,我一聽到這個問題就心生鬱悶,因為這表明我的漢語還不夠好,他們一下子就知道我是一個外國人。初到中國的時候,我一般都告訴司機我來自美國,然後他們立刻會問:“你到底是哪國人?”這時候我才明白他們想知道我的民族身份,我於是說我是韓國人。
現在,當他們問我從哪兒來的時候,我就直接說我是韓國人,跳過“美國人”的身份,開門見山地告訴他們想知道的東西更簡便些。“韓國人”是令他們滿意的答案,不會招來更多的疑問。但是等到他們開始談論韓劇或者韓國搖滾歌星的時候,問題又來了。這時我不得不坦白,我對他們所說的東西一無所知。我不得不跟他們說,其實我是美國人,我對美國的事情更感興趣。
很有意思的是,他們時常告訴我從我講的漢語中他們能聽出韓國口音,這讓我忍俊不禁,因為沒有一個韓國人會認同這種說法。但不管怎樣,我還是點點頭。讚同別人,總是更簡單一些。
當各種疑問擴及到我孩子的時候,問題就更復雜了。我們在上海的大街上碰到的很多人都以為孩子的媽媽是中國人,因為他們的普通話講得很好,當得知他們的母親不是中國人,普通話也不流利時,很多人都一頭霧水。然後他們看了看孩子們的父親(他是英國人),問我們的孩子是英國人還是美國人。這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就連我的美國同胞也說我講話不像一個美國人,而英國人又堅決認為我的美國口音很重。與此同時,我遇到的大多數韓國人都不當我是韓國人,我的行為舉止都不像是一個韓國人。
我感覺自己像個冒牌貨,一個假韓國人,假美國人,一個身份不真實的人。我可以謊稱我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人,一個“世界公民”,一個自豪地相信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活的人。但事實是,多數時候我覺得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家在何方?我不知道。我只能說出我在美國最後居住的地方──洛杉磯。我的家在美國還是在英國?這個問題我答不出來。現在,上海是我們的家──它有點像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一個中間地帶。十年後,上海還會是我的家嗎?我不知道。孩子們要去哪裡念書?我也不清楚。
有的時候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份能簡單點,希望自己是一個生活在韓國的韓國人,或者生活在美國的一個韓國移民,或者一個回到祖國重新發掘傳統的美籍華人,或者我嫁給了一個美籍人士,或者嫁給一個韓國同胞,也或者我能跟人說我到這裡來是因為我嫁給了一個中國人,而不是嫁給了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多年的英國人。
當人們知道了我的身份困惑後,他們對我說“真有意思!”但是有意思歸有意思,我還是沒有得到歸屬感。
幸運的是,上海是一個到處都是移民的奇怪城市,移民們不一定都有歸屬感。從中國各個地方湧來的“外地人”、操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和怪怪英語的香港人、娶了西班牙女子、滑稽地混說英語和法語的法國男人、嫁給土耳其人的新加坡人……他們的共同語言是什麼?他們把什麼地方看成是家?退休後他們最想去哪裡?他們唯一能確定的事情是現在他們生活在這裡。
我懷疑他們是否跟我同病相憐。我問過幾個朋友:“你們是誰?你們屬於什麼地方?”沒有人直接回答得出來。一個同中國人結婚的英國朋友告訴我:“我們是感到有些迷惑,不過近來我們覺得我們的家在上海。可是,在英國的時候我們覺得更像中國人,在這裡又覺得更像英國人。”另一個朋友回答說:“我還在糾結這個問題。去哪兒才算是回家?對我老公來說是台灣,對我來說是英國。現在,我們在上海,我們的孩子正在這裡長大。”
也許這是21世紀的常態,沒有人固守不動,所有人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在一個地方的生活都是暫時的,家的概念更靈活多變。對那些確切知道家在何方的人來說,這是福氣,而對那些不太清楚家在何方的人來說,你身居何處,就以何處為家吧。
(Mina Choi是韓裔美國作家,現居上海。移居中國前,在洛杉磯從事劇本創作。她已婚,有兩個孩子。文中所述僅代表她的個人觀點。)
|